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媒体 / 检测资讯 /

2025开新局,这些计量工作要点须牢记

2025开新局,这些计量工作要点须牢记
2025.02.16
|
作者:中钢国检
|
在手机上查看
为在2025年度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计量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已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内容共包含3大方面27条,从整体上对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2025 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重要论述为统领,以推动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快实施计量强基工程为主线,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九大行动”,聚焦问题、瞄准目标、狠抓落实;依托计量重点单位,归集计量重大需求,推动落实计量重大项目,健全完善计量工作高水平协同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三重一协同”);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计量支撑。   一、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新时代计量工作顶层设计 ...

为在2025年度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计量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已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内容共包含3大方面27条,从整体上对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2025 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全国计量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重要论述为统领,以推动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加快实施计量强基工程为主线,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九大行动”,聚焦问题、瞄准目标、狠抓落实;依托计量重点单位,归集计量重大需求,推动落实计量重大项目,健全完善计量工作高水平协同联动机制(以下简称“三重一协同”);凝心聚力,担当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计量支撑。

 

一、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新时代计量工作顶层设计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计量发展方向。及时结合实际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到计量工作中,不断校准计量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在讲政治上作表率、在服务大局中体现自身价值。

 

(二)以改革创新思维推进计量法律法规制修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推进计量法修订和《标准时间管理条例》《标准物质管理办法》《计量校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等计量法规和规章制修订。不断完善部门和地方计量法规、规章。组织开展计量法颁布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整理编辑出版《计量法律法规(2025版)》。

 

(三)加强计量工作系统集成,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加强部门和行业计量体系建设。落实“三重一协同”,整合分散布局的计量资源,建立完善计量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机制。统筹举办全国计量工作座谈会、全国产业计量融合创新会议等计量相关会议、活动。

 

(四)协力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扎实做好《规划》2025年工作目标的落实评估。组织开展“十五五”《规划》阶段性目标评价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新一期《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阶段性行动计划》,研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明确部门分工,协力推动落实。推动计量一体化发展,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五)推进计量监管制度创新。推动恢复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行政许可,制定《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行政许可管理办法》《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许可考核通用规范》。研究制定计量检定跨区域一体化、计量器具“二检合一”等改革措施。开展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型计量监管制度研究。针对电能表、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电子计价秤等计量器具试点实施状态评价、大数据实时监控、抽样检定等新型计量器具强制检定方式。

 

(六)深化计量审批制度改革。开展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审批授权试点。对依法设置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由行政许可管理调整为能力评价和确认。推进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下放和国产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告知承诺改革试点,制定印发加强型式批准工作的指导意见。扩大企业注册计量师自愿注册服务试点范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注册计量师注册资质跨区域互认。

 

(七)探索建立计量仪器装备测试评价制度。继续做好质量强链项目仪器仪表相关工作,围绕仪器仪表性能参数、计量指标、稳定性、可靠性等进行综合计量测试评价,推动仪器仪表质量提升和国产化替代。将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改革升级为国家计量仪器装备测试评价实验室。

 

(八)加强计量战略研究和统筹谋划。完成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换届,跟踪国际计量前沿动态,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课题研究,编发《计量前沿》《2024年中国计量发展白皮书》。制定印发《计量强基工程总体方案》和“九大行动”方案。

 

二、坚持“四个面向”,开展“九大行动”,夯实高质量发展计量基础

(九)开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行动。持续开展量子化、芯片化、数字化等领域计量基础理论、技术和仪器装备研究。面向精密制造、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和民生所需,建立10项以上国家计量基准。推动开展国家计量基准关键部件国产替代。新建一批原创性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持续推动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组织开展一批国家计量比对,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环境监测类计量比对。

 

(十)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攻坚行动。加强数字化模拟测量和微型化、智能化新型传感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在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培育新建一批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中心,推动计量数据融合共享、智能采集和挖掘应用。成立全国标准参考数据计量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参考数据管理办法》和标准参考数据验证评价相关技术规则研究,建立一批国家标准参考数据库,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标准参考数据体系。

 

(十一)开展计量技术机构系统化提升行动。试点推进“系统中定位、系统化建设、系统式发力”的计量技术机构系统集成发展。督促计量技术机构守牢法制和民生计量底线。开展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测评诊断,实施信用监管、分类监管。强化机构品牌建设,制定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标志样式。统筹优质社会资源,面向重点领域,依托技术领先的单位建设一批国家专业计量站。鼓励和支持计量技术机构争创全国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十二)开展计量技术规范提档升级行动。科学规划和建设计量技术委员会。实施计量技术规范牵引计划,推动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标准建设协同发展。完善计量技术规范全过程管理,打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堵点,提升供给质量。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加快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结合国情,积极采用国际计量规范,做好我国计量技术规范的国际接轨工作。

 

(十三)开展计量高水平人才领航行动。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培育一批一流计量科学家、杰出计量领军人才、计量青年英才、计量创新团队、卓越计量工程师。新建一批国家计量人才实训中心。组织开展首届全国计量职业技能比武决赛。加强注册计量师队伍建设,新增不少于1000名注册计量师。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靶向引才”机制,推行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

 

(十四)开展法制计量监管守护民生行动。加大对电子计价秤、加油机、充电桩、验光仪器等重点计量器具和集贸市场、医疗机构、眼镜制配场所等重点场所的计量监管力度,部署开展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缺斤短两”、利用计量器具作弊等计量违法行为。组织对电子计价秤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开展“回头看”。持续开展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检查。

 

(十五)开展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梳理和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的重大计量需求,开展计量协同攻关、应用示范和能力建设,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计量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模式。聚焦产业质量提升,强化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成果转化,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十六)开展计量加快“走出去”行动。研究制定国家计量体系海外布局建设行动方案,建立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协同推动计量“走出去”机制,支撑我国企业、产业、工程海外发展以及计量科技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加国际或区域计量组织活动,推动计量双多边交流合作。组建计量国际化人才库,加大国际计量规则制修订参与力度。研究在专业领域成立国际化计量组织方案。加强“一带一路”国家计量测试研究中心建设,面向中亚、澜湄等重点区域实施一批计量合作项目。构建仪器仪表出海平台。

 

(十七)开展计量文化科普创新行动。创作和推广传播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计量文化和科普作品,遴选优秀作品集中展示。持续开展电子计价秤、加油机等防作弊宣传。深入挖掘、研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计量文化和特色计量文化。建设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云,形成全社会宣传计量的合力。组织开展计量法颁布四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2025年世界计量日中国主场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计量宣传和科普活动。

 

三、聚焦“国之大者”,贴紧“民之所系”,不断优化计量监管服务

(十八)优化计量营商环境。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深入推进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印发《关于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企业内部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管理模式改革的通知》,出台《加强企业内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南》。

 

(十九)提升计量监管能力。选取部分地区开展计量智慧监管试点,充分发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作用,集聚科研资源,强化科研攻关,研究建立电子计价秤等民生领域重点计量器具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加强计量器具远程监管、在线监测、防作弊、防数据篡改等关键技术和研究,提升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的预防、监测和查处能力。组织开展计量监管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监管人员素质和水平。

 

(二十)完善计量监管制度。针对故意为计量作弊留后门等严重违法并受到行政处罚的电子计价秤生产企业和电子计价秤产品,试点实施企业和产品双“黑名单”制度。聚焦民生领域重点计量器具研究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指南,推动修订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制定实施集贸市场计量监督检查工作指引。开展预包装商品计量监管制度研究。

 

(二十一)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集贸市场诚信计量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作用,对集贸市场计量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二十二)提升计量支撑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围绕国家和地方区域重大战略,系统梳理计量相关需求,加强计量协同联动,通过加大区域计量授权等措施有效利用优质资源,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构建。持续做好计量援藏、援疆和援青工作。

 

(二十三)推动产业计量融合创新。在全国遴选重点城市开展产业计量融合创新试点,辐射所在区域,全面梳理区域重点产业等需求,布局计量测试体系,形成计量和产业“体系与体系”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补短板,强支撑,有力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计量产业规模化发展。研究制定关于推动计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计量产业园建设。面向各地重点计量产业领域征集一批优势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计量产业集群,并推动纳入各省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促进计量产业链技术升级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量特色产业。

 

(二十五)推进碳计量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试点开展碳计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组织开展碳计量研讨交流,切实提升碳计量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国家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方案,做好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总体规划。

 

(二十六)规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规划布局,在新兴产业领域批准筹建和验收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大对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监督管理,提升产业计量的服务效能和品质影响力。

 

(二十七)扎实开展企业计量帮扶指导。持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推动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落地落实,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能力。扎实推进“揭榜挂帅”活动,加快计量科技成果转化。

相关新闻
查看更多
2025开新局,这些计量工作要点须牢记
2025.02.16
为在2025年度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计量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已印发《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内容共包含3大方面27条,从整体上对2025年全国计量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2025 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
交通工程领域新发布12项计量检定规程,和4项规程外文版
2024.07.24
2024年7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第33号公告(文号为〔交通运输部公告2024年第33号〕),涉及12项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及4项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外文版,新发布规程详情如下。 12项部门计量检定规程详情表 序号 规程编号 规程名称 主要内容

中钢国检为您推荐2025开新局,这些计量工作要点须牢记。更多新更新的动态信息尽在中钢国检官网,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资讯其它信息或浏览新闻媒体。

中钢国检新闻媒体
中钢国检是国家质检总局首批批准成立的第三方公正性技术检验机构,现拥有CAL、CMA、CNAS、ILAC等资质 认定能力。如有相关媒体需求,请联系我们。
媒体垂询(张先生)

info@cst.ac.cn

400-7878-588

热收缩带(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管道防腐、补口及连接处密封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加热收缩形成紧密包裹层,起到防腐、防水、绝缘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需通过科学检测确保性能达标。检测涵盖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软式透水管是一种由高强度合成纤维与透水材料制成的柔性排水管道,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道路边坡、隧道及地下结构排水系统中。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毛细作用和渗透原理快速排出地下水或雨水,防止土壤侵蚀和结构破坏。为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需通过系统化的检测流程验证其质量。
三维复合排水网是一种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材料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排水材料,广泛应用于垃圾填埋场、道路工程、隧道及堤坝等项目中,起到排水、减压和防渗的作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立体结构快速引导水分排出,同时防止土体颗粒堵塞排水通道。为确保复合排水网在实际工程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需通过系统检测验证其物
公司新闻
查看更多
五一劳动节|致敬每一位奋斗的劳动者
2025.04.30
转眼已至五月天,正值春天的尾声,夏天的序曲,恰是一个花香袭人的季节,在这最美的日子迎来五一劳动节,也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由衷的赞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中钢国检向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 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生产制造的一
不停工 | 中钢国检2025年五一假期安排
2025.04.3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和中钢集团相关通知,结合中钢国检实际情况,中钢国检定于2025年5月1日(星期四)至5月5日(星期一)放假调休,共 5 天。 五一假期间,为满足广大客户的检测需求,使得长周期试验及现场检测的顺利推进,确保试验过程的连续性及结果的准确性,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子公司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中钢国检参观交流,共探检测发展新趋势
2025.04.30
2025年4月29日,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数智交院”)副总经理赵长军及试验检测事业部总经理叶建龙一行至中钢国检参观交流。中钢国检对其表示热烈欢迎,积极安排相关人员接待。本次交流以“智能化、数字化检测技术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主题
帮助
联系中钢国检
  • 服务热线:400-7878-588
  • 联系电话:0371-6332 9332
  • 地址:河南·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路172号
中钢国检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豫ICP备09000825号-4
客服
微信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
400-7878-588
邮箱
info@cst.ac.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