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媒体 / 行业热点 /

工信部等七部门就智能检测联合发文,中钢国检智能化检测乘借东风再迈新征程

工信部等七部门就智能检测联合发文,中钢国检智能化检测乘借东风再迈新征程
2023.03.02
|
作者:中钢国检
|
在手机上查看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为《行动计划》)文件的相关通知。     《行动计划》指出,智能检测装备是“工业六基”的重要组成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领域,对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以及对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的高要求带动智能检测装备需求快速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竞相涌现,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作为一家国有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一直主动走在趋势前沿,持续在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发力,自建技术团队,对于市面上无法满足智能检测需求的设备及领域进行自主研发,快速实现样品管理至报告出具全流程的信息化。2022年,中钢国检入选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不仅展现出了中钢国检在此方面的实力,更体现出中钢国检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目标的高度吻合。     为有序推进智能检...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为《行动计划》)文件的相关通知。

 

工信部通知截图

 

《行动计划》指出,智能检测装备是“工业六基”的重要组成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领域,对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以及对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的高要求带动智能检测装备需求快速增加,新技术新产品竞相涌现,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作为一家国有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一直主动走在趋势前沿,持续在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发力,自建技术团队,对于市面上无法满足智能检测需求的设备及领域进行自主研发,快速实现样品管理至报告出具全流程的信息化。2022年,中钢国检入选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名单,不仅展现出了中钢国检在此方面的实力,更体现出中钢国检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目标的高度吻合。

 

设备研发

 

为有序推进智能检测体系建设工作,中钢国检将其分为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设定清晰的目标,有计划地逐一完成。由于智能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需要以智能化检测装置为依托,中钢国检的智能化建设首先体现在设备上面,包括土工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厚度自动化检测系统、锚具用夹片全自动洛氏硬度检测系统、72000kN减隔震装置试验系统、10000kN多功能动静态物理性能检测装备系统、混凝土智能养护及抗压全自动检测系统、水泥胶砂智能养护及抗压抗折全自动检测系统、1000kN机器人全自动电子拉力试验系统、300kN机器人全自动电子拉力试验系统等诸多先进智能化与自动化检测装备。

 

针对工作量大、占用人力资源多的锚具夹片质量检测,中钢国检引进锚具用夹片全自动洛氏硬度检测系统,实现自动上料、自动检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回收样品等整个检测流程的自动化,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还大大节省了对人力的投入,为守护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贡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自动夹片机

 

土工材料检测方面,中钢国检自研土工织物单位面积质量、厚度自动化检测系统设备,包括供料、抓取、称重、测厚、面积测量、下料等模块,可自动检测土工布样本的重量、厚度和面积,整个检测过程无需人工参与即能获得检测数据,不仅保证了检测的精度和数据的真实性,而且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

 

土工织物面积质量测定

 

中钢国检研发的72000kN减隔震装置试验系统集拉、压、单剪、双剪及转动等多功能于一体,采用先进微机系统精准控制,实现多类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不仅在是中钢国检在检测能力上的提升,更是在智能化检测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如今,中钢国检申报的河南省减隔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认定建设,将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迭代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7200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产业生态优化工程,从优质企业培育、急需标准研制、服务平台建设、数据安全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着手,加大力度完善智能检测装备发展生态,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保障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家积极主动推进智能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中钢国检无论是从人才建设、应用场景打造,还是标准规范的研制,都将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从硬件构造到软件开发,中钢国检已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完成多个项目的研发与创新,且很多智能检测装备仍在研发中。

 

顺利实现设备系统与技术人员的协同工作,高效率完成既定检测任务目标,与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密不可分。中钢国检服务体系覆盖全国,点多面广,要保证检测效率与服务质量,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团队人员主观能动性十分关键。为做到这些,中钢国检积极探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人员、设备等各类资源统筹于管理系统中,明晰各自任务与职责,在更多环节消除阻力,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

 

气相色谱质谱

 

有了政策层面的方向指引,相信中钢国检一定能够倍道而进,在智能化检测方面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绩,从而让更多人享受到智能检测带来的便利,让智能检测在守护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新闻
查看更多
最新发布实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全文
2025.03.31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的公告,公布实施《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国认科〔2018〕15号)同时废止,详情如下。 2025年第12号 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认证认可行业标准管理,规范
事关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
2025.02.19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就加强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工作,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等相关内容提出具体意见,详情如下文。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市监标创发〔2025〕2号 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钢国检为您推荐工信部等七部门就智能检测联合发文,中钢国检智能化检测乘借东风再迈新征程。更多新更新的动态信息尽在中钢国检官网,同时你还可以了解行业热点其它信息或浏览新闻媒体。

中钢国检新闻媒体
中钢国检是国家质检总局首批批准成立的第三方公正性技术检验机构,现拥有CAL、CMA、CNAS、ILAC等资质 认定能力。如有相关媒体需求,请联系我们。
媒体垂询(张先生)

info@cst.ac.cn

400-7878-588

热收缩带(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管道防腐、补口及连接处密封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加热收缩形成紧密包裹层,起到防腐、防水、绝缘等作用。其质量直接影响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需通过科学检测确保性能达标。检测涵盖材料性能、施工工艺及环境适应性等多个维度,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软式透水管是一种由高强度合成纤维与透水材料制成的柔性排水管道,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道路边坡、隧道及地下结构排水系统中。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毛细作用和渗透原理快速排出地下水或雨水,防止土壤侵蚀和结构破坏。为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需通过系统化的检测流程验证其质量。
三维复合排水网是一种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材料制成的三维网状结构排水材料,广泛应用于垃圾填埋场、道路工程、隧道及堤坝等项目中,起到排水、减压和防渗的作用。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立体结构快速引导水分排出,同时防止土体颗粒堵塞排水通道。为确保复合排水网在实际工程中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需通过系统检测验证其物
公司新闻
查看更多
五一劳动节|致敬每一位奋斗的劳动者
2025.04.30
转眼已至五月天,正值春天的尾声,夏天的序曲,恰是一个花香袭人的季节,在这最美的日子迎来五一劳动节,也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由衷的赞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中钢国检向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 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生产制造的一
不停工 | 中钢国检2025年五一假期安排
2025.04.3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和中钢集团相关通知,结合中钢国检实际情况,中钢国检定于2025年5月1日(星期四)至5月5日(星期一)放假调休,共 5 天。 五一假期间,为满足广大客户的检测需求,使得长周期试验及现场检测的顺利推进,确保试验过程的连续性及结果的准确性,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子公司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至中钢国检参观交流,共探检测发展新趋势
2025.04.30
2025年4月29日,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数智交院”)副总经理赵长军及试验检测事业部总经理叶建龙一行至中钢国检参观交流。中钢国检对其表示热烈欢迎,积极安排相关人员接待。本次交流以“智能化、数字化检测技术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主题
帮助
联系中钢国检
  • 服务热线:400-7878-588
  • 联系电话:0371-6332 9332
  • 地址:河南·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路172号
中钢国检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豫ICP备09000825号-4
客服
微信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
400-7878-588
邮箱
info@cst.ac.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