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作为混凝土的核心骨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根据GB/T 14684-2022《建设用砂》的规定,硫酸盐(以SO₃计)的含量是砂石质量的关键控制指标之一。
硫酸盐超标会导致以下问题:
根据GB/T 14684-2022要求,天然砂与机制砂的SO₃含量均不得超过0.5%(质量分数)。因此,精准检测硫酸盐含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核心环节。
重量法检测原理及标准依据
(1)检测原理
重量法检测砂石中硫酸盐含量(以 SO₃计)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和重量测定来实现的。首先,将砂石样品放入盐酸溶液中进行溶解。在这个过程中,砂石里含有的硫酸盐会与盐酸发生反应,从而以硫酸根离子的形式溶解到溶液里。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盐酸把砂石中的硫酸盐转化为能在溶液中自由存在的硫酸根离子。
接着,在已经溶解有硫酸根离子的酸性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这时候,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会和氯化钡中的钡离子发生反应,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物质 —— 硫酸钡沉淀。由于加入的氯化钡是过量的,所以能保证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尽可能完全地转化为硫酸钡沉淀。
然后,通过过滤的方式把硫酸钡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分离之后,要用热水多次冲洗沉淀,目的是去除沉淀表面附着的其他杂质。之后,将带有沉淀的过滤装置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灼烧,让沉淀在高温环境下达到恒重状态。最后,通过精确称量恒重后的硫酸钡沉淀质量,根据特定的换算关系,就能计算出砂石中硫酸盐(以 SO₃计)的含量。
(2)标准依据
GB/T 14684 - 2022《建设用砂》:此标准明确规定了砂石中硫酸盐含量(以 SO₃计)的上限,即天然砂与机制砂的 SO₃含量均不得超过 0.5%(质量分数) 。同时,将重量法作为检测砂石中硫酸盐含量的仲裁检测方法,这意味着在对检测结果存在争议时,以重量法的检测结果为准。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天然砂和机制砂的硫酸盐含量测定。
GB/T 176 - 2017《水泥化学分析方法》:该标准详细阐述了重量法检测硫酸盐含量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样品的前期处理方式、酸解过程中各项条件的控制、沉淀剂的使用量、灼烧时的温度控制等关键参数。严格按照这些参数进行操作,能够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使得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人员按照此标准进行检测时,能得到较为一致的结果。
具体试验步骤
样品准备
按标准规定取样,然后将试样缩分至约150g,放入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粉碎全部通过75μm筛,成为粉状试样。
再按四分法缩分至30g~4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备用。
样品称取
称取粉状试样1g(精确至0.001g),将粉状试样倒入300mL烧杯中,加入20mL~30mL蒸馏水及10mL稀盐酸。
然后放在电炉上加热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分钟,使试样充分分解后取下。用中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10次~12次。
溶液处理
加入蒸馏水调整溶液体积至200mL,煮沸后,搅拌滴加10mL氯化钡溶液,并将溶液煮沸5分钟,取下静置至少4小时。
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直至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氯离子反应消失。
沉淀处理
将沉淀物及滤纸一并移入已恒重的瓷坩埚内,灰化后在800±25℃高温炉内灼烧30分钟。
取出瓷坩埚,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出试样质量,精确至0.001g。如此反复灼烧,直至前后两次质量之差不大于0.001g,最后一次称量为灼烧后沉淀物的质量(me1)。
结果计算
按相关公式计算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O₃计),并精确至0.1%。
结语
砂石中硫酸盐的检测,是建筑质量控制的关键防线,更是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这些有害物质如同潜伏在建筑体内的隐形杀手,其危害具有隐蔽性、渐进性和累积性的特点。一旦检测疏漏导致超标砂石流入工程,可能引发混凝土结构开裂、钢筋锈蚀、建筑寿命缩短等严重后果,甚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采用先进精准的检测技术,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唯有将检测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才能筑牢建筑安全的根基,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中钢国检为您推荐砂石中硫酸盐的危害及其重量法检测全解析。我们将将随时为你解答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疑问,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小知识其它信息或浏览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