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通过探测隧道开挖面前方的地质状况,有效掌握前方岩土体的结构、物理性质、赋存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有害气体的分布规律和地应力状态等关键地质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指导施工决策,最大程度避免在施工及运营阶段因地质问题引发的各类灾害,为隧道工程的安全建设与平稳运营提供坚实保障,确保整个隧道工程顺利推进。
技术方法
(一)地质调查法
地质调查法是根据隧道已有的勘察资料、地表补充地质调查资料和隧道内地质素描,通过地层层序对比、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地下和地表相关性分析、断层要素与隧道几何参数的相关性分析、临近隧道内不良地质体的前兆分析,利用常规地质理论、地质作图和趋势分析等,推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可能揭示地质情况的一种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地质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实用的、基本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具有不占用开挖工作面施工时间、不干扰施工、操作方便、成本较低、预报效率高等优势。但其对于深埋隧道或者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预报能力有限,且对地质工程师的经验依赖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与其他现代地质预报技术结合使用,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超前地质钻探法
超前地质钻探,是借助钻机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开展钻探作业,获取地下岩土体的直接样本,以此来预测和评估隧道前方的地质条件。此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尤其是在富水软弱断层破碎带、富水岩溶发育区、煤层瓦斯发育区、重大物探异常区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用广泛。
钻探法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反映岩石类型、岩石强度、裂隙发育程度、地下水情况等重要地质信息,适用范围广。但此方法不仅因需要占用施工时间影响进度,还由于探测点数有限,容易漏掉与隧道平行结构面的地质问题,且钻探费用较高,可作为一种重要补充手段来应用。
(三)工程物探法
物探法即利用地球物理仪器探测地下岩石、土壤、水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地质条件的方法。物探法种类较多,包括地震波法、声波法、电磁波反射法、电法和红外探测等,其中地震波反射法、电磁波反射法这两方法最为常用。
地震波反射法原理是通过小药量爆破所产生的地震波信号沿隧道方向以球面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岩层中地震波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在其界面处被反射,并被高精度的接收器接收。通过计算机软件分析前方围岩性质、节理裂隙分布、软弱岩层及含水状况等。
地质雷达是电磁法的典型代表,是利用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来探测地质体的位置、形状和性质等地质情况。为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程度,科学的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可采用地质雷达探测与地质法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
物探法能够对隧道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非破坏性的大范围快速探测,探测深度和分辨率较高,能够对不良地质体、断层、面状破碎带、围岩类别及其稳定性等进行有效预报,为隧道施工提供重要的超前地质信息,但对某些特定地质条件的解释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且对仪器和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
(四)超前导坑(洞)预报法
超前导坑法主要分为超前平行导坑和超前正洞导坑。其中,平行导坑的布置与正洞平行,断面相对较小,且与正洞保持一定距离。在施工进程中,需要针对导坑内所遇的地质构造、结构面以及地下水等状况绘制地质素描图,借助这些素描图来对正洞的地质条件展开预报。
而超前正洞导坑法,是先沿着隧道正洞轴线开挖小导洞,以此探明前方地质情况,随后将导洞扩挖至隧道设计断面。相较于平行导坑,超前正洞导坑法在地质探测和隧道施工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能为隧道施工提供更精准的地质信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
超前导坑法进行预报虽优势显著,但也有缺陷:一方面是成本太高,有时需要全洞进行平导开挖,另一方面是此方法在构造复杂地区准确度欠佳。
结语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各类方法各有所长,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的综合预报方法,提高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且超前地质预报成果信息应传递顺畅,反馈及时,以真正服务于隧道工程建设。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施工阶段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无法替代勘察阶段的地质勘察以及施工阶段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不能因为开展了施工阶段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就忽视勘察阶段的基础地质勘察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补充地质勘察。只有全面、扎实地做好这几项工作,才能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保障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
中钢国检为您推荐几种重要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解析。我们将将随时为你解答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疑问,同时你还可以了解检测小知识其它信息或浏览常见问题。